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司动态 » 钢材涨价!中日接连向韩国船厂下单?

公司动态

钢材涨价!中日接连向韩国船厂下单?

发布时间:2021-10-16
电液动扇形闸门据韩联社15日报道,今年以来,在国际造船市场与韩国竞争的中国和日本不断在韩国船厂下单。此前中日两国几乎100%会向本国船企下单造船,如今却向竞争对手韩国下单,情况十分罕见。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15日发布今年1-9月我国船舶工业三大造船指标,显示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以载重吨计分别占世界总量的45.6%、53.2%和47.3%,继续保持全球领先。数据也显示,今年前八个月,我国470家规模以上船厂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0.2%,利润总额却同比下降21.8%,整个船舶行业面临“增量不增利”的严峻挑战。
  四通分料器据央视新闻报道,利润下降的主因是钢材价格大幅上涨,有船厂负责人表示,年初接了一大批订单,当时钢材价格是约4500元/吨,现在已经涨到了6000-6500元/吨,明摆着要亏,压力很大。
  韩联社15日消息,据造船业权威咨询机构英国克拉克松(Clarkson)研究公司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9月韩国船企自中日两国承接的造船订单分别为10.199万修正总吨(10艘)和56.2833万修正总吨(11艘)。
  报道称,考虑到中日两国同为韩国在国际造船市场的竞争对手,而此前两国向本国船企下单造船的比率接近100%,这种情况十分罕见。
  报道指出,来自中国的造船订单今年实现零的突破,且一下增至10艘。而来自日本的11艘订单包括5艘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4艘液化石油气(LPG)运输船和2艘油轮。
  同在15日,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发布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船舶工业三大造船指标数据。
  根据数据显示,今年1-9月,全国造船完工量3034.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6.2%;新承接船舶订单量5415.6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23.3%;截至9月底,手持船舶订单量9243.9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2.3%。
  我国造船三大指标以载重吨计继续保持世界领先,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以载重吨计分别占世界总量的45.6%、53.2%和47.3%。而且各有6家企业进入世界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前10强。
  不过,虽然三大造船指标增幅明显,但是我国船企赚的钱却变少了。
  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前八个月,我国470家规模以上船舶制造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21.6亿元,同比增长10.2%,但利润总额仅有19.4亿元,同比下降21.8%,整个船舶行业“增量不增利”的现象明显。
  央视新闻13日报道称,船舶行业今年以来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原材料成本的大幅上涨。江苏扬子江船业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何明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今年年初接了一大批订单,当时是按4500-4600元/吨钢测算,现在钢材价格已经涨到6000-6500元/吨钢之间,明摆着就是亏。这些订单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压力。
央视新闻视频截图央视新闻视频截图
  报道称,船舶合同是闭口合同,也就是在签订合同的同时已经确定了船价,但是造船业属于长周期行业,建造周期中的原材料采购又是随行就市。
  中远海运重工副总经理陈弓也表示,这样低价的订单,再加上高企的钢材价格,船厂的困难主要就在这里。比如现在比较流行的一个船型,16000箱集装箱船,用钢量大概在4万吨左右,今年钢材价格粗算上涨了2000元人民币,仅钢材一项,船厂成本增加8000万人民币。
  据观察者网查询发现,我国主要地区船用钢板价格均价(含税价)自今年以来上涨迅猛,6毫米钢板价格自年初约4600元/吨上涨到如今的6520元/吨,20毫米钢板价格自年初约4400元/吨上涨到如今的6250元/吨。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网站截图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网站截图
  船舶、钢铁两大行业联手
  央视新闻13日报道,今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波动,对船舶和钢铁行业的平稳运行都造成较大影响。国家高度重视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及其连带影响,积极支持企业搭建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引导上下游保供稳价。
  近日,船舶、钢铁两大行业认真落实国家政策,积极开展上下游供需对接工作,共同签订了《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合作备忘录》,其中,13家重点船舶企业和15家重点船舶用钢生产企业签订了长期采购协议。
央视新闻视频截图央视新闻视频截图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谭乃芬表示,通过签订长期协议,保证钢铁稳定地向船舶行业提供所需要的材料,也保证价格稳定,通过优质优价,促使钢铁行业给我们提供更好的产品。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总经济师王颖生表示,加强新产品的研发,加强技术创新,从供应链和产业链来抱团取暖,船舶需要什么样的钢,我们来满足它,这样通过需求来带动钢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报道称,根据协议,双方将在高技术产品研发、物流配送体系建立、标准规范研究等领域全面、深度合作,共同打造船舶-钢铁高质量发展的产业链、生态圈。